網紅行銷趨勢 Trends 趨勢分享

引爆遊戲社群話題!深度洞察台灣遊戲 KOL 行銷策略與最新趨勢 !

2022 年 5 月 31 日
引爆遊戲社群話題!深度洞察台灣遊戲 KOL 行銷策略與最新趨勢 !

近年來受疫情影響,大眾外出機會減少許多,「遊戲」成為居家休閒最佳活動之一,因此遊戲類的社群內容也躍升為熱門話題,大眾在遊戲產業中的消費大幅提升。究竟台灣的遊戲產業要如何把握這波「宅經濟」商機,提升社群聲量並創造營收高峰呢? 

KOL Radar 精心整理「台灣遊戲產業的特性」、「遊戲類 KOL 分布概況」與「遊戲產業 x 網紅行銷成功案例」,讓你用 5 分鐘快速了解最新的遊戲產業趨勢與遊戲類 KOL 行銷生態,掌握最大化行銷效益的密碼!

、遊戲產業趨勢:營收將突破 2000 萬大關,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根據市場研調機構 Newzoo 的最新報告預估,全球遊戲市場營收在 2019 至 2024 年間,年均成長率高達 8.7%,最快將在 2023 年突破 2,000 億美元大關。且台灣玩家消費力相當驚人,每位玩家產生的營收佔全球第 6,根據【2021 台灣遊戲產業分析與行銷洞察】報告書,台灣遊戲與應用收入在 2020 時達 14.5 億美元,較前年成長 20%,是全球第 7 大遊戲市場,顯示出遊戲產業的產值與規模正不斷提升,充滿發展潛力。

此外,根據【2021 百大影響力網紅數據洞察報告書】,台灣百大網紅中有近三分之一的 KOL 發布過「遊戲」相關內容。 YouTube 所公布的台灣 2021 年度影片排行榜中,「動漫、電玩遊戲」創作者也在「快速竄升創作者」榜單中獲得優異的成績,顯示遊戲類網紅的火熱影響力!

想了解更多台灣遊戲產業的趨勢與行銷策略嗎?立即下載【2021 台灣遊戲產業分析與行銷洞察

二、台灣遊戲產業特性:「事前登錄」愈趨重要,遊戲品牌該如何加速行銷

台灣遊戲玩家基數較少,因此遊戲品牌很難有⼆次上線的機會,需藉由「事前登錄」(註1)帶動市場聲量,讓玩家產生「從眾效應」並凝聚⼈氣,⼀次將市場能量引爆吸引玩家,遊戲產業中常見引爆話題的行銷方式包括:KOL 合作、社群口碑、電視廣告等。

註1:「事前登陸」意即及在遊戲開服前,透過宣傳招攬有興趣的玩家。待累計一定玩家數後, 官方會在開服後贈送遊戲卡、道具卡等遊戲禮品。

為了達成「上線前引爆話題」、「上線後凝聚口碑」的行銷目的,KOL Radar 建議遊戲品牌可利用以下幾種管道幫助事前登錄及正式上線後的宣傳更順利,並提供不同平台的行銷策略作為參考:

1. Google / YouTube:Google 與 YouTube 除了可作為遊戲產業廣告投放的主要媒體外,也是 KOL 影⾳合作的主要平台、玩家⼝碑擴散的起點之⼀。同時,YouTube 作為用戶量最大的影音平台,設有「遊戲」、「直播」等獨立標籤,對遊戲開台實況主十分友善,也因此不少實況 KOL 會運用 YouTube 開台與觀眾互動。透過 KOL / 實況主個人影響力,為品牌打造遊戲口碑及聲量。

此外,品牌可利⽤ Google UAC (應用程式廣告)導⼊事前登錄,積極推廣新上市的應用程式,並與  KOL 進行影⾳合作、釋出形象影⽚、 電視廣告線上版等來吸引玩家⽬光。

2. Facebook / Instagram:FB 粉絲團的角色等同於「遊戲官⽅網站」,也是收集事前登錄名單與前期下載量主要來源,為了提高遊戲的下載量,品牌可與 KOL 合作宣傳增加社群曝光度。另外,根據 Digital 2022:Taiwan 調查,台灣的 Instagram 用戶中,女性用戶人數較男性多出 7.6%,因此⼥性玩家較多的遊戲可考慮重點經營 Instagram,以觸及更多潛在客戶。

3. LINE:根據 2022  We Are Social 與 Hootsuite 統計台灣 16 到 64 歲網路使用者的社群使用狀況,LINE 的使用率高達 95.70%,因此品牌可在遊戲正式上線前成⽴官⽅ LINE 群組凝聚⽤⼾,提升遊戲下載量。

4. 巴哈姆特:巴哈姆特是台灣第⼀個以電玩為主題的社群平台,提供每⽇遊戲動漫畫的新聞、作品排⾏榜以及豐富的討論交流空間,是匯集台灣電玩、遊戲愛好者的聚集地。由於⼆次元、具有 IP 的遊戲十分容易在巴哈姆特產⽣討論度,因此巴哈姆特可以作為遊戲上線前「新聞稿」的主要曝光媒體,促進曝光與後續⼝碑發酵。 

遊戲產業在 YouTube、Google、Facebook、Instagram、LINE 與巴哈姆特等社群平台中可運用的行銷策略。
遊戲產業在 YouTube、Google、Facebook、Instagram、LINE 與巴哈姆特等社群平台中可運用的行銷策略。
(資料來源:Google【2021 台灣遊戲產業分析與行銷洞察】報告書

市場洞察:台灣「遊戲類」網紅的分布概況與趨勢

1. 2022 台灣遊戲類 KOL 於各社群平台的分布概況

KOL Radar 的網紅數據資料庫顯示,台灣粉絲數超過 1000 ⼈的遊戲類 KOL (社群內容標籤含有「遊戲類」)共有 3362 位,男女比例約為 1:1,其中有 45.6% 的 KOL 有經營 Facebook 、 64.8% 有經營 Instagram、44.3% 有經營 YouTube。(資料統計至 2022/4/19 止)

2022 台灣遊戲類 KOL 於各社群平台的分布概況。
2022 台灣遊戲類 KOL 於各社群平台的分布概況。(資料來源:KOL Radar,資料統計至 2022/4/19 止)

2. 遊戲類 KOL 社群互動成效

KOL Radar 比較遊戲類網紅在 Facebook、Instagram 以及 YouTube 所發布的貼文(包含文字、圖片、影片)發現,雖然 Instagram 的貼文數量少於 Facebook 與 YouTube,但其「平均貼文互動率」與「平均影片觀看率」卻遠高於 Facebook 與 YouTube。因此品牌在與遊戲類 KOL 合作時,可優先考慮 Instagram 作為主要曝光平台,運用 Instagram 的高互動率創造優良的社群口碑與聲量,搶攻網友心佔率 !

除此之外,遊戲類 KOL 於 YouTube 中的平均影片觀看率為 19.31%,高於近三個月台灣整體 KOL 的平均 17.82%(資料來源:KOL Radar,資料統計至 2022/4/19 止),顯示遊戲類網紅於 YouTube 平台的表現也十分優異,是品牌可積極合作的對象。

 遊戲類 KOL 社群互動成效。
遊戲類 KOL 社群互動成效。(資料來源:KOL Radar,資料統計至 2022/4/19 止)

3. 台灣前⼗名營收遊戲 App 與 KOL 之關聯

2021 台灣遊戲產業分析與行銷洞察】指出,對照 App Annie 所發布的「 2020 年台灣遊戲 App 收⼊排⾏榜前⼗名」與 KOL Radar 後台數據,可發現傳說對決、神魔之塔與天堂 M 等⻑年在暢銷榜前⼗名的⽼遊戲,都維持高度的 KOL 聲量,可見 KOL 聲量與遊戲的⽣命週期是否⻑線有⼀定的關聯性。因此品牌可積極與 KOL 合作推出吸引粉絲的內容與活動,例如:網紅實況直播、cosplay 遊戲角色…等,將能有效提升遊戲在社群中的討論度,獲得廣大玩家的關注與支持!

台灣前⼗名營收遊戲 App 與 KOL 之關聯。
台灣前⼗名營收遊戲 App 與 KOL 之關聯。(資料來源:Google【2021 台灣遊戲產業分析與行銷洞察】報告書 )

遊戲產業網紅行銷成功案例

想提升遊戲的社群話題熱度,品牌主可積極運用網紅社群影響力,搶攻消費者的關注度。鈊象電子旗下手遊「明星三缺一」與 KOL Radar 攜手合作,透過網紅行銷與社群接軌!KOL 藉由創意企劃降低消費者心理行動門檻,在 YouTube 與 Facebook 雙平台交互加乘曝光下分別創造 141.68% 及 93.96% 的超高影片觀看率,成功替《明星三缺一》廣觸潛在客群,創造社群聲量新高度!

本次合作 KOL 含羞草日記成員之一的「超艾夾」在 YouTube 影片開頭打破麻將只能在室內切磋的刻板印象,以超吸睛的方式將麻將桌搬至游池中進行遊戲,沈浸式的遊戲體驗自然呈現出「明星三缺一」隨時隨地都能遊玩的遊戲特色。此部影片創造觀看率262.16% 的驚人佳績,更獲得媒體端「台灣達人秀」的轉發,大幅提升「明星三缺一」的話題性,並拉升社群熱度到新高點!

閱讀完整文章:《明星三缺一》搶攻網友心佔率,好感業配創造聲量新高峰

超艾夾 YouTube 影片
(資料來源:超艾夾 YouTube)

隨著遊戲產業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此時「網紅行銷」正是品牌可善用的行銷管道,透過 KOL 的知名度搭配良好的內容策略,增加遊戲在社群平台中的曝光度與話題性,進而提升遊戲下載率、深化社群口碑,收穫良好的行銷成效!


免費諮詢 KOL Radar 服務

想了解更完整的網紅型銷服務嗎?

立即諮詢 KOL Radarhttps://www.kolradar.com/

延伸閱讀:《短影音商機正熱!TikTok、 YouTube Shorts、Reels 趨勢整理

 KOL Radar 是網紅行銷領導品牌,獨家擁有 AI 網紅資料庫囊括超過 14 萬筆網紅名單與上億筆即時數據 ,我們提供網紅行銷全方位解決方案,包括策略擬定、創意企劃、網紅媒合對接、數位廣告投放等一條龍式服務。專業的服務團隊搭配強大數據庫,累積超過上萬件網紅行銷服務經驗,成功服務超過上千家企業創造高效網紅行銷!歡迎諮詢服務,創造更多、更好的網紅行銷成果!

▶︎ 本文章不得任意重製、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本文引用之圖片及資料之著作權及肖像權仍歸原權利人所有。